金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雨二十年,我的南漂之旅六业务达人, [复制链接]

1#

入职KYO鞋材之后,我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组建团队和开展业务。

我在档口那贴出了招聘启事,我也在南方人才市场公示墙上贴了招聘启事,我的招聘条件很简单,我不需要应聘者非得有从业经历,我对文凭也没有过高要求,几个月的求职经历让我明白了业务员工作只要人勤快诚恳就可以,经验可以积累,文凭也不能说明全部,本科、研究生也一大把孬种。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

我对鞋材一无所知,我就去档口帮公司卖鞋材。档口是由KYO的老乡阿莲负责,她带着两个小妹,阿青和阿欢,阿青是广州人,长得黑黑瘦瘦,阿欢梅州人,白白胖胖。阿莲对我略有成见,因为我一进去公司待遇就和她一样,她是KYO的老乡,她已经做了好几年,来广州之前她在KYO父亲惠东的鞋厂里做管理。

在湖南老家找工作的经历让我懂得了隐忍,让我懂得了投人所好,阿莲人不坏,这是人性使然,换成我也是一样,我若想在这里站住脚跟,我少不了档口的支持,其实也就是我离不开阿莲的支持。

早出晚归成日常

那时的新濠畔市场是很热闹,每天档口里顾客络绎不绝,阿莲她们经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其实我完全可以躲在4楼的办公室假装不见,但是我不会那么做,我几乎时时刻刻和她们在一起。帮她们剪色卡,帮她们裁样料,她们都是女孩子,遇到很重的材料我都会主动地去帮她们搬。

女生宿舍的厨房里有厨具,我们常常加班很晚才能回家,我也会炒几个湖南菜给她们尝,很快阿莲就喜欢上了我,她把公司所有材料的特性、价钱甚至进货渠道和档口的主要客户情况都告诉了我。

征途--出差路上

我招了5个人,有两个是从鞋厂里挖的,我们的鞋材主要客户是鞋厂,这些在鞋厂干过的人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找熟人拉关系给回扣,这是开展业务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南方人才市场我招了两个人,有一个人做了半个月就走了,另一个人阿光我依然记得,他是东莞常平本地人,年纪比我大,做事勤快又有方法,我至今都没搞清楚他为什么在我手下做事。另外一个是浙江人,大学刚毕业,他对我很是忠诚,一直做到我离职的那一天。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是最传统的地推模式,我买来两本厚厚的广东黄页,我把所有做鞋做包在黄页上登记过的工厂的电话都做了记号,然后我和阿光一个个给他们电话。

在路上

我们每天都是从早上打到晚上,每天说话说到嗓子疼。那时候电话销售很管用,大部分电话可以打通,大部分工厂公司还算礼貌,我们把完全不合适或不可能的工厂公司在第一轮联系后删除,然后第二轮沟通就是定目标定访谈时间,第三轮是最关键也是我们最辛苦的一个环节,我们一家家带着样品登门拜访。

那时公司只有一台车,就是阿荣开的那台金杯面包车,这车多数时间都在接料送料,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坐公交巴士出行,东莞的工厂还好,鞋厂箱包厂比较集中,大部分也都在整齐划一的工业园区里面,广州南海的工厂就相对分散,所以打摩的是我们经常的出行方式。

天河城

那是相当辛苦的一段时间,人才市场招的那个人才做了半个月就辞了职,阿光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抢劫过几次,我在番禺钟村被工厂里养的土狗追着咬,不过那是一个付出就有回报的年代,我们拿到了一些订单,我也认识了几个鞋业大厂,这其中就包括位于番禺生产KISSCAT的信达(不确定)鞋厂,里面的朱总后来成了我很不错的朋友。

拼搏挣扎中

就这样在忙碌中过了一年多,春节我没有回家过年,我也很少给家里打电话,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是一个很喜欢思考的人,在这一轮轮的地推推广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大的鞋厂他们的客户也是一些在广州或深圳的贸易公司,我可不可以直接去找贸易公司?从产品开发的时候就介入?给他们免费提供开发材料,然后接单后指定我司为供应商?!

我把这个想法和KYO一说,KYO很是赞同。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奔波于广州的大街小巷,天河北,东圃,小北路,三元里是外国公司很集中的几个区域,那里的日日夜夜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满身疲惫但干劲十足满脸期待!

大山在沙特

我认识了希腊的BANG,他是欧洲一家鞋服品牌公司的广州业务代理,他经常去新濠畔找材料,他经常在新濠畔附近的欧陆鞋城定鞋,看着他拿着一张张崭新的美元给档口付款,我心中充满遐想,哪一天我也能在这里做外国人的生意啊?如果那样,这日子该多好啊。

从此,我已不再满足于这五千块钱一个月的工作,我的目光第一次投向了进出口贸易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