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游牧民族的带货能力有多强看看你手里的白酒 [复制链接]

1#

年,也就在忽必烈真正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元朝政府就马不停蹄地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来作为统辖全国贡瓷的唯一官方机构。

然而忽必烈的这份急切并不能代表着蒙古贵族从入主中原的一开始就能接受并欣赏像瓷器这样的农耕文明产物。

受骨子里时刻准备好迁徙的基因影响,他们本能地更加偏爱金银玉石,毕竟像瓷器这样娇气易碎的器物是很难适应游牧民族动荡颠簸的生活,不像金银细软一收拾、一上马、一蹬腿带着就能跑路。

元龙凤纹金鞍饰

內蒙古博物院藏

上:辽代鎏金银鸡冠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下:辽代五曲花腹金杯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当然瓷器的好,谁用谁知道~随着蒙古人愈加接纳中原文化,加之元帝国也逐步稳定下来,贵族们心中的安全感逐日增加,他们也就一改早期对瓷器的冷漠态度,瓷器的烧制量和使用量实现快速增长。

同样的,瓷器的烧制因为有了游牧民族的加入,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创新和亮点,尤其是在器具造型方面,元代瓷器首创了诸多符合游牧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的器具,有的影响深远,不说明清了,甚至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

不信我们就来盘盘游牧民族到底带火了哪些器物。

01高足杯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爱喝酒也能喝酒。加上到了元朝,得益于从中亚传入的蒸馏酒酿造工具,中国人开始酿造酒精度数更高的白酒。而原先一直在喝的黄酒、米酒、果酒等在口感、度数方面也都有所提升。可以说元朝就是一个属于酒的黄金年代,那么关于酒的器皿自然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优化升级。

元青花诗文高足杯(内壁)

高安市元青花博物馆藏

我们第一件来聊的爆款就是高足杯,又称马上杯、把杯。

元景德镇窑釉里红转把杯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样式的高足杯最好玩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杯足是可以任意转动的。

在硅酸盐学会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就指出了这种样式的高足杯是元代的新创品种。“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成为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

元代人喜欢用的这种高足杯一般都是上部分像碗形,下部分呈喇叭状或者圆柱状的高足。虽然容量不大,但非常适合手持,实用性极佳。所以到了明清,大家还是喜欢效仿烧制。

上:元哥窑青瓷高足杯

台北故宫藏

下: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上:清雍正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下:清乾隆珐琅彩月季双安高足杯

台北故宫藏

02扁壶

扁壶出现的年代就很早了,陶瓷扁壶大致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

西晋青釉双系兽面纹扁壶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元代人并没有停止优化的脚步,《中国陶瓷史》中就提到了像这种四系小口扁壶便是元代的创新扁壶品种。

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一般认为元代的这种扁壶是在辽金扁壶的基础上改造的,而辽金、西夏时期的扁壶则明显可以看出是在仿制游牧民族的日常器具皮囊壶。

辽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等到了明代,扁壶的样子又发生了改动。在永乐时期出现了的扁壶就是有点像葫芦形,但同样两侧依旧有双系耳,方便绳索穿过去后挂在人身上或者马、骆驼之上用。

明永乐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台北故宫藏

明宣德青花花卉纹双耳扁壶

台北故宫藏

清代的扁壶则延续了明代的造型,但明显发现它的圈足变高了,重心更稳,稳定性变强。

很有可能此时扁壶的行旅往来的功能削弱,陈列摆设的作用增强。

上: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下:清乾隆青花福寿双耳扁壶

台北故宫藏

03僧帽壶

僧帽壶也是元代创制的新器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首都博物馆藏

等到了明清时期,依旧还在效仿烧制并使用。

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

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霁青僧帽壶

台北故宫藏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紫砂的颜色最接近僧侣帽子的颜色,所以明晚期的紫砂壶制作也开始借鉴了此器型。

甚至你还可以在今天的紫砂壶中找到“僧帽”的影子,僧帽壶实属永不过时。

清紫砂僧帽壶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有很多资料表明元代人的器型创新也是借鉴了来自更远的民族的想法,比如西亚、中东、南亚等。

确实,随手一搜,你就能在这些地方的文明上看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上:阿尤布王朝镀金琉璃酒瓶

大英博物馆藏

下:伊尔汗王朝镀银黄铜高脚杯

大英博物馆藏

我觉得这种巧合也好,借鉴也好,本质都是非常曼妙的现象,它足以证明人类的文明不可能也绝对不能是孤岛。

所以每当我略为沮丧的时候,都会习惯看看瓷器走过的历程,这些器物好似大江大河,流淌过也见证过人类互相交融、包容、接纳的印记。

看看它们,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一定都会好起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