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从年开始的"五年大计"
作为大众今年最核心的战略车型,大众ID.Buzz被寄予非常大的期待。早在年,大众就开始筹划一辆向经典大众T1致敬的车型,在当时的底特律车展上就推出了Microbus的概念车。在当时来说,包括外形和内饰的设计都非常的概念。
大众ID.Buzz概念车
但是到了年,大众还真的造出来这么一辆纯电动的概念车型,而且转眼5年之后,ID.Buzz量产车型让概念车变成现实。在推进电气化的同时,大众也确实将软件、技术和电动化出行结合到了自己的品牌规划之中,逐步的在追赶目前市场中像特斯拉一样的竞争品牌。车型的丰富化和实用性成为了品牌未来获取市场的关键点。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将车辆的本身注入更多的文化
从燃油到纯电动的发展过渡确实给了像是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带来的很大的市场压力,在一些新势力品牌的冲击之下,传统的车系迭代已经无法满足细分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大众方面的策略就是有条不紊地对系列车型进行深度开发,从概念版本开始就进行比以往更多的对外展示、基于MEB纯电动平台的模块化优势,大众ID.系列突然间便有了活力。在欧洲市场中,ID.3首先被推向市场,延续了大众在欧洲主销乘用车的特点,两箱、紧凑、创新科技的搭配,同时附加上相对成熟的调教经验,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与此同时,大众深知甲壳虫车型给予欧洲市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甚至是品牌的印象,也披露了一些通过纯电动复活经典甲壳虫的消息,目的也是相当明确。
大众ID.Buzz
因此,大众ID.Buzz就被大众刻意的套上了致敬经典这个文化元素进去,从概念车型开始就来致敬大众T1和T2车型,成为其在21世纪的纯电动精神继承者,让全世界都感受到最初的嬉皮士到现代数字游牧者的全新体验。所以从Minivan到Mircobus,大众从欧洲市场开始,会在年将车型正式投放到美国市场当中。除了ID.Buzz之外,大众还会同时提供商用版的ID.BuzzCargo车型,今年的第三季度开始首先在欧洲市场推出,未来逐步推向其他市场终端,其中包含了北美和中国市场。也是其年前每年销售万辆电动车计划的关键部分。
大众ID.Buzz
这辆车无论是概念版还是量产版车型,都是有大众本土研发部门研发,因此基于MEB下就会有很多灵活的组合,除了标准轴距车型之外,计划还会提供长轴距的版本,一方面扩大乘客装在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多用途的ID.BuzzCargo。与国外市场相比,国内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市场对这种面包车并没有什么热度,毕竟五菱系列,金杯,全顺已经完全满足了这部分市场需求,中高端市场更多人会选择一款正经的MPV车型,毕竟在乘坐和实用性上更加出色,至于说纯电动的面包车,似乎还停留在纯电动金杯和微面上。那么大众ID.Buzz大概率会在未来两年内投入到中国市场生产,可能在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都不会有任何优势在,从目前大众ID系列车型的销量和接受程度来说,大众ID.Buzz到底是面包车还是MPV,真的让人琢磨不透。
大众ID.BuzzCargo
大众ID.BuzzCargo
中规中矩的一些参数们
从首发的车型上来看,ID.Buzz提供了两种车型:5座乘用版和双座封闭式货运版,两种车型除了在布局上有所不同之外,在外形设计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ID系列的贯穿式车头灯和发光的logo,这与概念车型十分一致,沿着LED灯带形成了车身的贯穿腰线,一致延续到尾灯处。除了硕大的logo很醒目之外,双拼色的这种搭配也很醒目,一方面致敬T系列车型,另外大大提升了车型的识别度。作为电动车可以省略掉发动机进气格栅,但是依旧保留了下方的菱形网状包围设计,看上去是一种嵌入式立体化结构,同时兼顾了散热作用。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Cargo
中间黑色部分为主动巡航功能的雷达配置,在车牌照框上方设计了一颗前置广角摄像头。从农侧面来说并没有什么亮点,可以看到双A柱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这类车型正面碰撞安全性的问题,同时这种设计可以扩展前排的空间,释放更多车内空间。侧拉门也是标准配置,开门的尺寸并不小,虽然滑轨没有做隐藏式的设计,但是毕竟这辆车并不是朝着豪华方向去的。尾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方正正加上贯穿式的尾灯和一个大众的logo,开口尺寸很大,地台也很低,就是门板会很重。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Cargo
乘用车型的尺寸为//mm,轴距mm,整体来说是个比较方正的盒子,与目前本田奥德赛国产车型尺寸很接近,因此在很适合在城市环境中使用。加上大众的纯电动平台在结构设计上的多样性,因此更小的前舱和更短的悬挂,都是为了将空间尽可能地释放给车内。因此目前的5座版车型布局就很自如,前面两个独立座椅具备两个扶手,而且可以进行多角度的电动调节,第二排座椅为三个座位布局,可以进行4/6比例分割房东,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调整前后和靠背角度都需要手动进行,好在侧拉门的开口比较大,因此上下车并不存在横向空间问题。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Cargo
因为只有前后两排座椅,所以乘用车在后备箱上就会释放大量的空间,加上地板平整,因此装载能力很可观,可以从L的空间扩展到L。未来乘用版还将提供7座版本,以及加长车型的9座版本,所以在后排上的变化会有很多种形式。当然这里暴露一个问题就是地板确实很平整,但是电池布置在地板下方,还是影响了整个地台的高度,因此上下车的纵向就变得紧凑了些,加上座椅设定也比较高,所以很难归类这个车到MPV的阵营当中。但是这个缺点在商用的小伙伴车型上就是一个优势了,没有侧拉门的设计让整个封闭式的货箱变得更加方正,这个就很符合欧洲市场的使用习惯。
大众ID.Buzz
除了在外形上有细微的差别之外,大众ID.Buzz还是将乘用和商用的内饰部分做了明显的区别化配置。乘用版的内饰使用了更多的软性材质,以及内外呼应的配色,以浅色作为主基调。除了使用了ID系列的内饰设计风格之外,全液晶的仪表和12寸的悬浮式中控屏一样不少,而且在配置上也与其他ID车型看齐。反而是商用版进行了材料和功能上的简化,一黑色和灰色为基础,增加耐用性,一些功能性配置也取消变成储物盒,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好在的是液晶仪表这些并没有缺失,但是电动座椅就毫无疑问的不给提供了,也可能是考虑到成本的问题。而且根据计划,未来的长轴距版本也将提供商用版车型,但是并没有高顶车型,所以这方面可能受众市场还是以城市短途运输为主。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Cargo
大众ID.BuzzCargo
说到最重要的动力方面,传承于大众MEB平台,以此动力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意外。搭载着最大功率为kW,峰值扭矩为牛米的动力电机,以后驱为主要形式,以此地板高也是情理之中。最高车速可以达到km/h,电池组提供77kWh和82kWh两种规格,目前官方并没有提供实际的续航里程,估计将在-km之间。不过官方还是提供了关于充电支持方面的信息,毕竟车型首发将在欧洲市场,接下来的3年内才开始陆续推向其他市场。
大众ID.Buzz电动底盘布局
大众ID.Buzz支持即插即充技术,用户可无需再刷卡或者使用APP等繁琐复杂的操作去充电,而是直接插入充电枪,新车即可自动充电并进行直接计算充电费用等。充电时长上,新车仅需30分钟即可从5%充至80%,同时新车还可以双向充电,例如家里的太阳能板等多余电力通过大众ID.Buzz来做储存,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大众ID.Buzz来使用。当然这些功能其实在国产的比亚迪车型上也并不怎么稀奇了,但是在传统车企的车型上仍旧是一个卖点。
大众ID.Buzz充电口
大众ID.Buzz充电口
模糊不清的车型定位:MPV?还是面包车?
很多人对大众车型的MPV可能印象最深的就是迈特威了,但实际迈特威却是一辆实实在在的商用车,而真正意义上的乘用车MPV类型的也只有一个夏朗,不过也已经停产了。大众其实一直在MPV市场中确实这类车型,在北美市场也是贴牌形式,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而主要核心的欧洲消费市场依靠迈特威的多种形式也能基本满足。因此在燃油车的MPV车型队列中,德系品牌并不占据什么优势,反而是日系和美系更具有分量,也是因为使用环境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字啊中国市场推出了威然也不是很意外,大众在想以低成本进入这个市场之中,只不过真的竞争力肯定不如人家做了几代的车型。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大众ID.Buzz
加上大众已经单独设立了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加上MEB的天然优势,大众ID.Buzz很有可能会被引入到国内,但是最终可能会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进。毕竟在MPV车型领域中,燃油车已经没有优势,而纯电动方面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新势力车企们已经陆续的曝光车型,这方面传统车企并没有随之紧跟,只有大众现在手里的这张牌还没打。那么未来的定位就十分关键,如果是MPV那么就要在尺寸和乘坐方面做细分市场,如果是商用,那么就需要改变形象,将MPV和面包车划分出界限,以及价格上一定行程差别,也许还会获得一些市场机会。虽然这是一辆可能会搭载L5级自动驾驶的车型但是4.5万欧元的起家真的可不便宜。
大众ID.Buzz概念车
大众ID.Buzz概念车
大众ID.Buzz概念车
根据之前的报道,ID.Buzz的内饰方面设计早在美国就已经进行了,内饰方面可能会与现在欧洲上市的版本有所差别,同时根据计划,新车将来会同时推出双电机版本和kW的长续航车型。估计是大众与美国ArgoAI合作的车型,毕竟他们的主要方向就是在L5级自动驾驶上,只不过美国市场的车型会叫做minivan而不是M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