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与乌台 [复制链接]

1#

元丰二年(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按惯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又夹上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知道我很笨,不能与时俱进,很难和新进(新*)共事,又看我年老,不生事,或许能够调到地方当个管百姓的小官。这种皮里阳秋的话但凡明眼人都能看出点问题,皇帝也知道苏轼这种狂放性子,并不以为意,但是,“时势造英雄”(此处为贬义),由于新*核心人物王安石被贬黜,新*里面的小人如坐针毡,生怕旧*重掌权势,一直想找个契机,对旧*进行二次打压,而苏轼正好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

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弹劾的导火索正是上表中的这两句话。认为苏轼是攻击朝*,反对新法。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还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罗织罪名。比如“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两句描写两株桧树挺拔不曲的雄姿,抒发自己不为权贵折服的豪迈感情的诗句,被他们作为指控苏轼对神宗”不臣“的依据,而发现这个谋逆依据的就是《天工开物》的科学家沈括,沈括是苏轼的好友,之前常在一起饮酒作诗,真可谓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宋神宗下令抓捕苏轼,八月中旬,苏轼入狱,以李定为首的官员开始大肆搜集苏轼的诗文证据,之前,一直被保护的苏轼根本不知道官场的险恶,他发现了新法的弊病,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但是谏言却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将这些愤懑抒发在了与朋友相和的诗文和信中,这种证据太多了,不但害了他自己,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那些人,司马光、*庭坚、曾巩、苏辙、驸马王诜、范镇、张方平等等,几乎囊括了普通人能够认知的那个朝代的所有名人,而几乎所有人在自身难保的同时,都还在保护苏轼,伟大而坚贞的友情是那些小人所不能理解的。

小人们愤怒了,他们见到的事物越美好,就越衬托出他们的卑鄙和猥琐,以李定为首的小人不但想打击苏轼,更想杀掉他。但单凭对新*的批评不能定苏轼的死罪,他们需要苏轼其他的证据,他们开始对苏轼用刑,开始妄图从苏轼的口中得到什么新的证据,但终未有新的进展,狱中的苏轼从未如此接近死亡,每一天都在等待屠刀的降落,可以想象他每一天都在反思过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为苏轼求情的人越来越多,上至太皇太后、宰相甚至*敌王安石也在为苏轼求情,苏轼终免一死,而这一次诗案也直接导致了苏轼整体人生与文风的转变,他逐渐的从激进的*治抱负向人生的积极探索而转变,去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文章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蝶变的一生(三)。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